青春五十周年祭. 聆听岁月的足音(阿鹏)
青春五十年祭
作者: 阿鹏
汽笛一声长鸣,硬生生地把我们从满脸稚气的少年拉向了茫然无措的青年,从学生幻变为知青。
那是五十年前的今天,首批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中学生在上海北站登车启程。车站内人山人海,锣鼓喧天;车厢内一片茫然,有人小声抽泣。呜、呜......哐当、哐当......车身猛然震动一下,车轮开始转动。
站台上的亲人开始移动脚步,奔跑追逐越来越快的绿皮车厢,嘴里不停地呼喊:孩子,要保重身体,做不动不要硬撑,家里等你的来信......
车厢内的沉默瞬间被打破,“爸爸,妈妈,姐姐......”撕心裂肺的喊声在嚎啕大哭中随风越飘越远......
我没哭,真的没哭。面对站台上不断挥手的亲人,我擦了擦涌出眼眶的泪珠,坐在长条靠背椅上发呆。从这一刻起,虽然只有17岁,但是我知道人生的花季已经不属于我们。生命,需要靠自己的劳作来维持。
光阴就这样在沉沉浮浮中逝去。回想五十年前的那段插队往事,似乎在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淡,毕竟我们都已经步入花甲老年,有些已经进入古稀之年,记忆越来越差。不过,有一点不会忘记,那就是蹉跎岁月绝不是美好的记忆。我们是在忍饥挨饿沉重劳作中熬过那段日子。更为沉重的是,我们当初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国家造成了科学文化整整十年的断层。
五十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早早的逃离了那段蹉跎日子,并发誓有生之年决不让后代再走我们曾经被迫走过的中断学业,插队落户之路。但是,还是有极少数的朋友却留恋那段荒唐的岁月,杜撰出所谓的知青精神,为那场运动唱赞歌。这是极其悲哀的举动。但愿这些朋友在光阴的催促下有所觉醒,毕竟我们已经步入晚年。
五十年是一个整数,我们祭奠已经逝去的青春。但愿余下的岁月再不要遭遇什么运动,在平和中欢度静好的夕阳红。
草于2019.3.21午时
聆听岁月的足音
作者:阿鹏
下乡时间不算太长,二年零三个月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1969.3.21--1971.6.21)。真是巧了 。
下乡插队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西沟子大队前瓦窑沟生产队(家里来信,多半个信封面积全被地址书写满了,呵呵)。
那是黄土高坡中的一个贫困小山村,沟壑纵横,稀稀拉拉几棵秃树散落其间。七沟八梁一面坡,两个人在卯畔上相遇,中间隔着一条十来米宽的深沟,可以轻松地隔沟聊天,但要想牵牵手,那就得翻山越岭地运动上几十分钟。当地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我下乡那年月那地势,基本上耕地靠牛,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照明靠油,治安靠狗。
当地的住房主要是土窑洞。即在山坡上修整出一个横立面,挖个土洞,砌上石头壁框,装上木门窗。土是土了一点,你还别说,土窑洞里盘上火炕后,冬暖夏凉,很好住。
当地主要种植小米,糜米,玉米,小麦,高粱等五谷杂粮;也少量种些绿豆,豌豆,胡麻等经济作物;菜蔬主要还是三样当家菜:长白菜,胡萝卜和土豆(土豆既做粮食也当蔬菜,七斤土豆折算一斤口粮)。家家挖有地窖,秋末储存此后一年食用的土豆,胡萝卜和长白菜。
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有雨水年份收成好些,干旱年份吃国家返销粮。有一年天旱,大队提出口号:革命加拼命,力争亩产上百斤。后来听说,每亩地需要的种子是二三十斤。唉,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一年每亩地才收几十斤粮,快让人崩溃了。
下乡所在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所在公社(镇级)属于县里的贫困公社,所在大队是公社里的贫困大队,所在生产队(小队)是贫困村。下乡第一年,是个好年景,我们十个小伙子,风里来雨里去,整整劳作一年,扣除口粮,十个人加起来一共分红六十三块钱,每人辛苦一年分到六块三毛钱(好在那时物价低,如果现在,一年收入还不够买一碗牛肉面吃,只能呵呵了)。此后有一年收成不好,全村有许多人家欠下队里口粮款,只能等来年收成好了再扣还生产队。这就是新中国成立20年后,文革期间中国许多农民过的光景。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说破大天我也难以置信。
所以,很虔诚地感谢改革开放。
所以,很羡慕现在的梁家河村。
作者简介
张锡鹏(笔名:阿鹏),上海68届初中知青。1969年3月赴内蒙乌盟插队落户。1971年选调进国营9114厂工作。1982年内蒙天鹅电子集团工作。毕业于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1998年调入深圳创维集团总部做行政管理和品牌管理工作,现退休。
偏好摆弄文字,在国家级报纸兼任财经记者数年。并兼任企业集团内刊杂志,报纸总编辑。目前回上海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